佛教跟耆那教的關係並不是父子, 而是兄弟, 兩者幾乎都在同時出現, 也都因為對傳統婆羅門教教義的反抗而出現, 兩者核心出發點都根基於破除苦難, 也因此有共同的輪迴觀, 做個不倫不類的對比, 婆羅門教是猴子跟人類的祖先, 演化出人類跟猩猩的佛教, 以及猴子的耆那教, 人類跟猩猩又分家出大小乘,神道教,禪宗.
婆羅門教義中的輪迴跟現在我們說的輪迴不同, 更沒有所謂的靈魂觀. 婆羅門教結合原始父權信仰, 相信一切都源自"梵", 也屬於"梵", 而"我"則是梵的分身(很像玩線上遊戲的替身角色, 愛幾個有幾個). 可以說這有原始的一神思想在內, 只是梵的分身並不都是人, 而是從摟蟻萬物到神(比較像超人並非無所不能)都是梵的一體多面. 應該可以很容易發現這就是"佛"或是耆那教的"大雄"原型. 所以輪迴可以說是梵自己在跟自己玩角色扮演遊戲, 而不照祂意思行事的人就會被貶低種性, 表現良好的就會提高(因果業報原型), 最後與梵合為一體. 這巧妙結合種姓制度的輪迴觀, 在很長一段日子裡, 只要評斷好壞行為的僧侶階級, 跟掌握實權的高種性階級站一塊, 就是穩定社會階級的良好宗教制度.
但是隨著人人生養眾多, 而分裂的國家爭戰頻繁, 古印度漸漸產生了類似中原的春秋戰國時代, 平民抬頭, 思想解放百家爭鳴. 種性不再決定一切, 而僧侶階級也不再一味站在統治階級那一邊. 沙門階級出現非常多的婆羅門教進階版, 改良版, 大多數都已經被淹沒在歷史塵埃中, 兩個比較叛逆性強的版本, 演變出我們熟悉的佛教跟不熟悉的耆那教.
實際上, 耆那教反而是比較先發難的, 它產生出"靈魂觀", 用以挑戰唯一"梵". 耆那教認為眾生一律平等, 人人都是自己的"梵", 擁有自己的"靈魂". 而輪迴則會因你此生的種種作為(造業), 而決定下個人生你的靈魂會投往何處. 這是一種像天象的自然過程. "梵"不在有人性, 而是宇宙誕生後就不在管事的甩手掌櫃, 跟極樂世界的守門人兼獎品. 如果熟悉西方宗教, 會發覺這很類似基督教的新教思潮, 以為人人有自己的上帝, 只需自救, 不用等著被救贖. 也無須透過僧侶告訴你甚麼是好什麼是壞,
但佛教則採取另一種極端的叛逆方式 - 完全否定"梵"的存在. 但這麼一來也間接導致, 佛教以為"我"也不是真的存在. 並且佛教也同時挑戰輪迴的成因, 不以為輪迴是一種自動自發像天氣一樣的自然現象, 輪迴存在的理由, 則解釋為因為人的主動行為, 牽引業力所引發的被動現象. 因為你推了石頭, 石頭才開始動. 輪迴不再是苦難的因, 而是因果業力產生之果. 這是一種更徹底的反抗.(看到這, 有沒有種Matrix古代版的感覺?? Mr. Anderson?)
你可能會發現這佛教的因果邏輯會層層套疊, 因為你我重下業因, 所以才產生輪迴, 而輪迴又重新聚合出新的你我, 產生更多的業因. 那到底雞生蛋蛋生雞, 第一個是雞還是蛋? 對比耆那教相對單純的思想體系, 這就很傷腦筋了, 不過也導致越來越精細難解的佛學, 一解再解或乾脆如禪宗般投降無解. 因此佛教核心變的很重思辨邏輯, 也可說是很"科學"的哲學, 不再是相對單純的信仰.
這種精英思想下的佛教也導致後來為何耆那教仍在印度存在下去, 但是佛教卻幾乎被消滅殆盡的原因. 因為耆那教還是接受"梵"的存在(至少是存在的可能), 所以面對一神教像是伊斯蘭教的入侵, 耆那教仍然能被接受. 把梵換成上帝可以只是名詞代換而已, 彼此存在可以免強接受. 但佛教破除一切的思想反過來說, 就會大大影響甚至威脅一神信仰的散播.
但在"宗教"處女地的中原大地(西方傳統史觀一向不將儒道思想及祖先崇拜歸為宗教, 至多認為是原始信仰), 佛教連根帶葉的把輪迴觀, 因果業報, 靈魂觀, 階級觀, 無我觀, 融合本土的道家清淨無為哲學, 以及固有的魂魄成仙等等思想, 產生出中土佛教. 一個神佛滿天飛, 重禮儀做法儀式, 或為密宗思想, 又及禪宗拈花微笑不代一語的新宗教, 原本核心叛逆, 反對唯一"梵"的起源, 不再被重視及了解.
可以說民間佛教, 比較接近耆那教的形式, 像正思正行, 在家居士, 男女平等修行等, 這些皆是耆那教的教義, 佛教教義則是異中有同. 關鍵的無我差異(嚴格說無梵差異). 卻並不為大眾信徒所熟悉. 而六道輪迴也演變成警惕作用而非一種哲學思辨, (六道有明顯的種性痕跡, 中土未有, 因此被塗裝改造的很嚴重, 以吻合中原的天地觀, 天道修羅道人道在上, 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在地, 甚至後來被簡化為極樂淨土跟地獄兩階而已)
至於佛教(中土)哲學內如何自圓其說"識"(佛教中其實並不認為靈魂是真如, 而是假和)與"輪迴", 很多是偷借耆那教的自然循環論, 把輪迴看為一種不可逆的重複人為天災, "超脫"輪迴就變成躲避天災苦難, 而躲避的方法則是認清色即是空, 你沒過關就繼續下一輪樂透, 中獎了就解脫. 而決定輪迴的自然力量則來自眾人的共業. 所以要解救眾生脫離苦海, 少一個人造業就少一分業力, 輪迴力量就會減輕消失, 決定輪迴的不是靈魂, 而最終的也不是要尋找真我(那是耆那教的目標), 而是要看清無我.
- Jan 05 Wed 2011 00:34
佛教(宗教)中無我與輪迴概念之矛盾(2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