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醫院的陽光室陪奶奶,看到電視上在介紹海南島要努力成為東方的夏威夷,奶奶又開始說起說半個世紀前在海南島度過的故事。
奶奶說她在那邊住了一年,到了很多地方-海口市,崖縣(現在的三亞市),儋州市 ,很多地方都沒有人住, 四處很荒涼,只有海口市人比較多, 市區也大, 但沒有火車站。奶奶說海口市有一個大鐘樓,全市都看的到,到網路上去查,發覺在八零年代鐘樓曾經重建過,已經不是以前奶奶看到的那個鐘樓了。
我問奶奶說他們在海南島都住什麼地方,奶奶說他們跟著軍隊走,有汽車可以坐,沒有火車,阿兵哥也有車,物資大米都有配給,不缺物資油料,要自己煮飯來吃。但住的地方是前面阿兵哥已經去清理好的空屋,不用露宿野外,海南島的氣候也比台灣好,沒有下很多雨,冬天也很熱。不過我問奶奶住的房子原來的住戶逃難去了嗎?奶奶竟然說他們是強占民宅@@!看來戰爭的時代軍隊猛如虎阿。
奶奶又說在海南島的物產很多,吃得東西都不錯,大蒜整根可以吃很甜, 不用煮不用曬。用奶奶的原話說”整隻可以拔起來,像牛吃草一樣”!海南島的漲退潮很大有八丈高,每天三次漲退,海邊退潮以後河水會湧出河口,讓海水變成淡水,可以挑水來喝,也可以撿退潮留下的蛤蠣來吃。
我問奶奶那到台灣的船有很多人嗎,奶奶說上船逃難的人很多,但因為後面有追兵,射死的比上船的多。上船後在海上漂了七天七夜,海天都沒有邊,只有天空太陽, 船搖晃得很厲害,才到了台灣上岸,(我問過媽媽好像奶奶是在花蓮還是東部上岸的,但奶奶似乎說是高雄上岸,我想有些記憶已經開始隨時間,慢慢的褪色了)。奶奶說,到了台灣後,爺爺的薪水原本在海南島只有幾毛錢,在台灣就變成月薪3塊,大部分都要靠配給。聽完了以後才發覺戰爭的年代果然沒經歷過,很難想像阿!
那天看了一本,龍應台的書-大江大海1949-裡面提到她的母親也是沿著這條從沿海到海南島再到台灣的路,或許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中,奶奶也曾經跟著她們走過同樣的路,或許還搭著同一條船,一起航向這個我們現在熟悉的土地,走出因緣際會的路程,從一段段的故事邁入歷史。